对联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奇葩,是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,它文字简洁,脍炙人口,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。
对联之先河,可以上溯至商周、春秋时期,开始是以对句形式出现,包含在诗文中,如《易经》中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”《论语》中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到汉魏、六朝时,产生了骈体文,全篇都是对偶句,讲究对仗和声律。唐朝时又出现了律诗,使对仗和声律更趋于完美。直到五代时,后蜀主孟昶在一年除夕写下了传说中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至此,对句才从诗文中单独分离出来,产生了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。明清以来,发展迅速,用途也日渐拓展,如庆贺吊挽、述志寄慨、讽喻劝勉、谐谑赠答等。时间已不限于春节的喜庆祈福,场所也不限于大门两侧。其中,刻挂于庙宇祠堂、楼台亭阁、茶馆酒肆、宫殿官衙、名胜古迹等处的,又称为楹联。
当你去游览名胜古迹时,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是它的外观,或古朴,或典雅,或雄伟,或秀丽,加上大门两侧书法和内容俱佳的楹联,真是珠联璧合,相得益彰。如果没有楹联相衬,就像一个漂亮姑娘缺少文化修养,未免有些美中不足。
楹联大都出自名家手笔,有的写景抒情,文思巧妙;有的喻世说理,寓意深远;有的慷慨高歌,荡气回肠。手法和内容异彩纷呈,各尽其妙,反复诵读,余味无穷。
例如我们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,走到谐趣园,看到这副对联:
西岭烟霞生袖底
东洲云海落樽前
字面的意思是:西岭的烟霭云霞在袖边飘荡,把酒临风,东洲的云海竟落到酒樽之前。此联雍容华贵,典雅大方,一副帝王家气派。面对雕梁画栋,华丽园林,可以想象帝王家的生活是何等的奢侈与豪华。他们高高在上,置身于云海烟霞之中,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,哪有心情去过问民间疾苦、国家安危。
在波涛万倾的洞庭湖畔,岳阳楼傲然挺立,我们可以看到那副著名的对联:
四面湖山归眼底
万家忧乐到心头
此联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。上联的四面湖山,指的是岳阳楼东倚巴陵山,西临洞庭湖,北通巫峡,南极潇湘,万千气象,尽收眼底。下联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名句,直抒胸臆,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,忧乐天下的胸襟和抱负。
再看西湖平湖秋月联:
万顷湖平长似镜
四时月好最宜秋
眼前的景色和意境,一语道出,非常切题。将“平湖秋月”四字嵌入联中,读来真如“大珠小珠落玉盘。”
到青城山旅游,爬过一段陡峭的山路,有些气喘吁吁了,这时你看到前面有一亭,上书一副对联:
小憩自然凉,何幸今生来福地
登临勿谓苦,会当绝顶看朝阳
爬山是有点累,但休息一会,自然就凉爽了。能来到这美丽的青城山,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嘛,继续攀登,到了上清宫,在那绝顶处看朝阳,又会有另一番景象和感受呢。这副对联仿佛一个有经验的导游,在给游人鼓励,看后你会心情开朗,豪气倍增。
云南昆明大观楼上有一副誉满天下的对联,作者孙髯翁,清朝人,全联一百八十字,被尊为“古今第一长联”:
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。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!看:东镶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婉蜒,南翔缟素。高人韵士,何妨选胜登临,趁蟹屿螺洲,梳裹就风鬟雾鬓;更苹天苇地,点缀些翠羽丹霞。莫辜负:四围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。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:汉习搂船.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伟烈丰功,费尽移山心力,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。只赢得: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秋雁,一枕清霜。
上联写景,登高望远,尽情享爱美丽景色,下联陈说历史沿革,有物是人非之感慨。全联对仗工整,字句洗练,用典精当,意境高超,情景交融,气势豪迈,结构严谨,一气呵成。虽说后来也有在字数上超过此联的,但从语言、意境、结构、气势等多方面综合评价,这确实是对联中上乘之作,不可多得。
优秀的楹联,浩如烟海,仅摘录几副,以飨读者。欣赏楹联,可以增长历史文化知识,增加旅游兴趣,还可以观赏书法艺术,实在是一件有益于身心的美事。